2009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实验艺术讲座
为全面支持中国实验艺术的发展,促进中国实验艺术的创作和教育,中国美术学院将在
2009年度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实验艺术讲座的主题定为“录像艺术的场所精神”。我们特别邀请了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阮初枝淳(Jun Nguyen-Hatsushiba)先生作为主讲人,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分享他的创作和经验。阮初枝淳先生196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目前工作、生活于越南胡志明市。他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和马里兰艺术学院取得艺术学士及艺术硕士学位。曾在森美术馆(东京)、罗马当代艺术馆、维也纳艺术馆等举办个展,其作品屡次入选各项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他的电影深入探究了越南的民族历史和民间记忆,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面貌。
本次活动亦专门邀请了国际嘉宾权威杂志Artforum主编Tim Griffin先生作专题讲演,探讨当代媒体与艺术现场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三位国内学术嘉宾:著名媒体艺术家张培力、汪建伟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他们将与主讲人一起,围绕以下学术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研讨议题如下:
1.录像艺术是否正日益成为一种美学化的艺术?
2.面对诸种新媒体的挑战,录像艺术靠什么来担保其实验性?
3.多屏影像的“时间空间化”能否催生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
4.录像艺术如何在媒介与现场之间拓展自我的边界?
5.录像艺术家如何面对叙事与观念之间的紧张关系?
6.录像艺术的理想体验空间是影院还是展厅?这两个场所各自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又具有怎样的限度?你如何看待录像艺术的电影化倾向?
7.是否存在一种录像艺术的亚洲方式?
活动程序:
时间: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除特别注明外)
浙江美术馆国际学术报告厅,免费入场。
8:00——9:30,主题讨论,研讨嘉宾:Jun Nguyen-Hatsushiba、张培力、汪建伟、张献民。由高士明、Philip Tinari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免费入场。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附: 讲演人简介
阮初枝淳 于1968年在东京出生,目前生活与工作在越南胡志明市。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后在马里兰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阮初枝淳曾在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参加了众多的双年展,其中包括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阮初枝淳的视频作品旨在探索越南的历史和越南民族的特征,这些作品涉及到越南战争后船民的遣返问题。
张培力 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1957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张培力对于老电影有种很复杂、难以割舍的感觉,在反复观看中他回到了记忆里,并找到一种创作的可能性。
汪建伟 1958年出生于四川,是中国杰出的影像和装置艺术家,甚至还扮演着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的角色。在他的录像作品中,艺术家本人经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在他的作品《循环•种植》(1993-1994),他用镜头记录了田间播种、耕种、收获的全过程。在1999年作品《生活在别处》中,他又记录了耕地如何被征用、而农民如何被迫流入城市。汪建伟还通过记录与北京城市居民、地产开发商、承包人和政府房地产调控管理者的对话,探究了北京的高楼大厦建设何以如此兴旺。汪建伟让自己加入到作品中,挑战着艺术和真实生活的边界线。汪建伟目前居住并工作在北京。
张献民 中国著名影评家 自由知识分子。南京人,1964年出生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1985年获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学士、比较文化学士学位,后赴法国留学,于1987年获巴黎第三大学电影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1987年至今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并在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其他机构或大学兼讲电影课程。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与中国独立电影的创作与推广。在学院教授的课程以剧作为主。张献民对中国电影体制及电影局的某些具体政策、措施多有批评。
中国美术学院
展示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