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篇:【远游可珍,含道以往】
在古人的视野里,东南一片汪洋,是神仙居住的仙境,西北则大漠穷塞,罕有人烟;他们在抬头张望广漠的星空时,会对自己的半封闭式的生存空间作出玄想性的发问:“天地八荒,有没有极限和穷尽?”他们把这些玄想形于尺幅,就生成了“一溪秋壑,有万里无尽意”的山水画境。
今年暑期,党委研工部组织了为期近1个月的“红色写生——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一次“深入生活,意味深长”的“远游”。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带领16名优秀研究生,分赴西安、宝鸡、天水、新疆等地,重温长征岁月,诠释长征精神。实践队跋涉戈壁,饱经考验,深刻领悟了“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感受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艰辛与气度,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
政治活动、经贸往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刚力,而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深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那里,文物丰富精美,建筑古朴凝重,十三朝古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队员们无不倾醉于她的古典大气,自觉成为镐杭两地人民“心心相印”,“心丝路”的搭建者,用文化联通彼此。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续写了自己的新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与西安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友情。实践队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会开展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赴蓝田县鲍旗寨村进行田野调查。两校学生亲密合作,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民情,撰写调研报告,宣传当地优质的文化资源,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的学生用彩笔描绘风景如画的终南仙都,充分展现当地幽美的自然风光,通过优秀的文艺精品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实践队陆续参观、走访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周原博物馆等地,品鉴交流,会心观摩,将博物馆视为与工作室、实验室一样,上手研习、博采新知的绝佳工坊。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薛家寨海拔1600多米,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峻。实践队员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走势雄奇的青山陡崖间,奋力呐喊,奋力坚持。终于艰难登顶,一睹红军军寨,遥想革命前辈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场景,追思其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北疆写生考察小分队远赴西域,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起,驱车2000余公里,风尘仆仆,辗转跋涉乌鲁木齐、伊宁、布尔津、库尔德宁、克拉玛依、昭苏、阿勒泰等地。一边行走一边观察,将目光对准一处处生动鲜活的素材,谁也不去多想漫长的行程、艰苦的征途。边疆的景、人、事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愉悦着我们的精神。师生们一次次感动于民族风情的璀璨多姿,惊叹于自然造化的绚丽多彩。情溢于胸,挥毫创作,渲染边防战士刚毅勇敢的风采,描绘民族少女热情洋溢的笑颜,勾勒伊犁骏马矫健如龙的身姿,歌颂万里边疆生机勃勃的气息。篇篇画作,以情动人,传递着文化援疆的情怀和对远方家园的祝福,践履着中央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凝聚着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理想与追求。
天水麦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是丝绸之路古道上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历经1600多年的风云变幻,俯瞰芸芸众生,以精美的壁画、传神的彩塑、不朽的建筑,营造出信仰与艺术交融,与天地交流,与神明对话的“空中楼阁”。赴西安暑期实践小分队此行的终点便是梦中的麦积山。
五百里岗峦,麦积孤峰突起一石,犹如麦垛。悬崖绝壁上一条条蜿蜒曲折,上下盘旋的凌空栈道,高低错落,巍然壮观。窟中佛像面如满月,嘴含笑意,神态安详,温情脉脉,尽显人文关怀。入夜方回,我们漫步在麦积山的一轮清月下,畅论古今,思海无涯,凉风阵阵盈袖,眺望着远方星光点点,咏而归……
倾心画艺,跋涉远游并不仅仅是一种耳目之游,而是要将始于足下的游历转化为心灵之游,精神之游——“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这是远游对我们的馈赠,也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印记。澄澈精神,观象凝思,将远山沧海纳入自己的生命视野是创作的必经之途。此时的山水已经不是自然中的山水,而是游历过、体味过的山水之美交融在澄明心境中的“山水之象”。通过激活记忆中浮光掠影,一鳞半爪的物象,反复提炼,不断积累,惨淡经营,最终摆脱山水物象,忘形遗累,光景内蔵,升华为个体的心象,浑然一体的胸中丘壑。
于是乎,创作便成为一种精神的自觉,审美的自觉。庄子曾提出画家作画时“解衣磅礴”,旁若无人的状态。忘却外界的一切干扰,不为先匠所拘,游于法度之外,获得生命的“大解放”,“大自在”。然后化机在手,心手相应,略施丹粉,个人的精神气质自然而然从绘画中溢出,在创作中弥散,尺幅山水成为饱蘸心灵山水的天然流泻,则技进乎道矣。此时的作品融汇了画家的文心、诗情、画意等全副才情,渗透了其对世界本源的体悟、对生命的认识、对个人生存的关注,于虚实相映中透出盎然的气韵与灵动,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实践队返校后,师生们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创作,用双手去思考“远游”的意义,用双手去表达心灵的“远游”,最终合力打造一场“红色写生——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综合性地呈现与汇报。同时,塑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研究生下乡实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积极的理念思路和生动的实践经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去年彩云之南的远游,到今年长安、宝鸡、天水、北疆等地的寻访,虽时空流转,而情怀依旧,薪火相传。实践队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怀着强烈的使命精神、明晰的会通精神和浓厚的湖山精神徜徉于“求学问道”的远游途中,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离不开研工部全体教职员工辛勤的付出和执着地探索,在此深表感谢。
当我们在这样的远游中沉潜三载春秋或者更长的岁月,以远方的风景来熏养我们的内心,打破日常生活的习惯思维,破除一切表象的迷障,以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天地,领悟万物荣枯的深趣。幽情远思,随机而化。我们就慢慢地具有了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诗性气质,渐渐地将四时变化,有情有意的山容水态涵容进了自己的心灵,建构起自己可安可守、可思可感的山水家园,这片审美天地“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山光水色,落英缤纷;鸟语花香,依约在耳;含道以往,行者常至。我们不禁充满期待地发问:“明年,又将远游何方?”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研工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