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公告

发布时间:2019-09-01

各位同学:
      本学期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公共选修课37门。选课信息如下:
一、选课时段:2019年9月4日9:00至9月6日14:00。
二、选课地址:2018级、2019级硕博研究生选课地址:grs.caa.edu.cn,网页中部“办事大厅”栏“新版研究生系统”。通过个人账号密码登录进入。
     路径:培养→我的课程→课程搜索→选课。“课程性质”须选“公共选修课”,且开课学院须选“研究生处”,本学期公共选修课全部在“研究生处”项下。
三、公共选修课实行即选即中,先到先得。请提前查看本通知所附的课程简介、限选对象等信息。为确保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全院硕博本学期每人限选3门。请务必慎重选课,遵守课堂要求。
四、根据学校政策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选修门数合计不少于4门(共不少于8学分,若遇7.5视为合格),一般应于前三学期修完。进入毕业年级的最后一学期不再允许修读公共选修课。
五、2018级和2019级以前年级的个别研究生,自grs.caa.edu.cn进入,在网页中部“办事大厅”栏“旧版研究生系统”中完成选课。
                                                                                                                                                                                                                            研究生处

备注:课程按开课时间排序(9月13-15日、10月1-7日为国定假,11月14、15为运动会,期间选修课停课)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课时 2019年上课时间 地点 名额
1 现代艺术专题:塞尚研究 沈语冰 24 9月6-8、20-22日18:00-21:00 南山1B-301 100
2 美术创作与遗产 卢辅圣 32 9月7、8、21、22日8:30-11:30、13:30-16:30 南山1B-303 100
3 诗词题跋 钱伟强 32 9月8、22、29日,11月3、10、17、24日,12月1日18:00-21:00 南山1C-505 80
4 艺术与文化——当代艺术之批判 黄河清 24 9月9-11、16-18日18:00-21:00 南山学术报告厅 200
5 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兰宇冬 32 9月9-12日、16-19日18:00-21:00 南山1B-301 80
6 潘天寿与20世纪中国绘画 陈永怡 32 9月9-12日、16-19日18:00-21:00 南山1C-505 100
7 中国佛教美术 张总 36 9月10-12、16-21日18:00-21:00 南山1B-302 100
8 现代传播艺术 胡志毅 24 9月16-18、23-25日18:00-21:00 南山1B-306 60
9 中国画论专题 毛建波 32 9月16-19、23-26日18:00-21:00 南山3-405 100
10 东方古典文化专题 朱文信(闻中) 32 9月16-19、23-26日18:00-21:00 南山1B-303 100
11 法语I 赵鑫、Nicolas PIAPIA 72 9月17日-12月17日的(周二、五)13:30-16:00,(11月15日停课) 南山1B-313 30
12 建筑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措施 Petter Litzlbauer  75 10月8-11、14-18、21-25日13:30-17:30 南山1B-401 15
13 新疆佛教艺术 赵莉 28 10月14-18、21、22日18:00-21:00 南山1B-302 100
14 精雕技术与创意设计 胡惠君、沈建 40 10月14-18、21-25日8:30-11:30 象山11-312 20
15 德语I 白伟 52 10月28日—12月4日的(周一、三)13:30-16:30 南山1B-313 40
16 视觉理论与传播 杨小彦 18 调整为10月29-11月1日18:00-20:30,10月30日、11月1日8:30-11:00 南山3-405 80
17 古代汉语 王宏理 48 10月28、31日,11月4、7、11、14、18、28日,12月2、9、16、19日18:00-21:00 南山1B-303 80
18 历史修辞学 梁超 36 10月30日—12月25日的周三18:00-21:00 南山1C-505 100
19 西方文化理论导读 Andrew Bamford 36 10月31日—2020年1月2日的周四13:30-16:30,(11月14日停课) 南山1B-313 40
20 书画鉴定与美术史 凌利中 24 调整为11月1-3日18:00-21:00,11月3、30日、12月1日13:00-16:00 南山1B-303 60
21 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 SHANWU(吴杉) 32 11月1、5、8、12、19、22、26、29日13:30-16:30 南山1B-404 15
22 研究性学习与书法鉴赏 蔡罕 24 11月3、10、17、24日,12月1、8日(周日)18:00-21:00 南山1B-306 80
23 西方艺术史原典研读 杨思梁、杨振宇 44 11月4日—12月11日的(周一、三)8:30-11:30 南山1C-506 40
24 空间和音乐 Claudia Doderer 80 11月4-8、11-15、18-22日13:30-17:30 南山1B-405 15
25 建筑文化遗产适应性改造 Klaus Lehnert 107 11月4-8、11-15、18-22、25-29日13:30-17:30 南山1B-401 15
26 动画片制作原理与方法 常虹 20 11月11、18、25日、12月2、9日(周一)13:00-16:00 象山2-111 20
27 中国影像艺术:历史、策展、研究 董冰峰 24 11月4-9日18:00-21:00 南山1B-301 50
28 佛教哲学导论 吴明 32 11月11-15、20-22日18:00-21:00 南山1B-302 100
29 交互设计——老龄人群产品设计 Gabriele Ermacora、翁林伟、冯佳 80 调整为11月25-27日,12月2-4、9-11、16-18、23-25日(周一至周三)9:00-11:30、13:00-17:00 象山11-311 10
30 印论导读 戴家妙 24 调整为11月12、13、19、20、22、23日18:00-21:00 南山1B-301 80
31 中国文人美感研究 胡晓明 32 11月19-23、25-27日18:00-21:00 南山1B-303 80
32 美术馆摄影部与摄影博物馆的建立与运营 高初 24 调整为11月25-28日18:00-21:00,12月28日9:00-12:00、13:30-16:30 南山1B-313 40
33 西方现代美术史六讲 张坚 24 12月3、5、6、10、12、13日18:00-21:00 南山1C-505 100
34 文艺心理学 夏中义 32 12月3-6、10-13日18:00-21:00 南山1B-303 100
35 艺术哲学 孙善春 32 调整为12月3-6、26-29日18:00-21:00 南山1B-301 75
36 文化史专题 连冕 36 12月7、9、11、13、15、16、18、20、22日18:00-21:00 南山1B-302 55
37 中国思想史专题 金观涛 28 12月8、15日(周日)14:00—17:00,本学年第二学期有5次课 南山学术报告厅 200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公共选修课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现代艺术专题:塞尚研究    

任课教师: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塞尚被公认为“现代绘画之父”,对欧洲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塞尚研究在欧美现代艺术史研究中同样成为一门显学,涉及形式分析、现象学、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视觉考古学等多种研究范式。整个系列讲座的宗旨,是在系统讲解塞尚的作品、风格及其美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欧美塞尚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从而将我国对现代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通史提升至专题研究的高度。一、塞尚与形式分析;二、塞尚与现象学;三、塞尚与精神分析 ;四、塞尚与艺术社会史;五、塞尚与视觉考古学;六、塞尚与中国画 。

 

2、课程名称:美术创作与遗产    

任课教师:卢辅圣(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课程简介:美术创作系列讲座,由主题选择、素材运用、风格憧憬、图式落实四讲组成。通过对题材、体裁、观念、形态、趣味、技巧、再现、表现等组构创作过程相关环节的系统阐释,结合中外名作构成要素的个案分析,体会美术作品的学术性难度。中国传统美术遗产系列讲座,由造型观念的遗产、形式构成的遗产、文人画的遗产、民间美术的遗产四讲所组成。这些一部分正退出历史舞台,一部分已融入我们血液的传统遗产,通过现代的眼光,辩证的态度,深入机理的分析方法,可给予人们各取所需的价值意义。   

 

3、课程名称:诗词题跋   

任课教师:钱伟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系讲师)

课程简介:诗词题跋课程是我校书法国画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与题跋的基本创作方法,并能创作出合乎规则的诗词题跋作品。学习诗词题跋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位性、一体性与致用性的特征。本课程的教学以传统学术为基础,以实践创作为核心,根据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中注重在传统学术的大背景下,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诗词题跋的基本创作方法。

 

4、课程名称:艺术与文化——当代艺术之批判   

任课教师: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介绍西方现代性文化,进步论和新之崇拜合成“先锋逻辑”,不断推进西方现代艺术。接着阐述战后美国为夺取世界艺术领导权,推出以装置、行为、影响、概念为主要形式的“当代艺术”,表面“当代”,实为美国式杂耍,构成“艺术的阴谋”。同时还有介绍中国艺术精神,“笔墨未必随时代”、“通古今之变,判雅俗之别”,“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个性”,“质疑西方文化中心论,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等内容。

 

5、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任课教师:兰宇冬(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对中国诗歌史上诸位重要诗人“各归其位”的一次尝试,课程绕着“每一位诗人怎样并如何成为他自己”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课程将突破长久以来依附于诗人身上的“田园”、“山水”、“现实”、“浪漫”等惯见的标签,回归于诗歌历史及传统,从诗歌流变的历史中,结合诗人及其时代,以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为线索,通过对诗人作品的细细精读与分析,揭示每一位诗人于诗歌王国的“独创性”及“影响性”,勾索诗魂、重塑诗座。  1、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2、陶渊明——醒的醉客;3、谢灵运——游于山水;4、王维——寂寞诗佛;5、李白——豪迈诗仙;6、杜甫——落魄诗圣;7、白居易——诗于人间;8、总结——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形成

 

6、课程名称:潘天寿与20世纪中国绘画   

任课教师: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教授)

课程简介:1、潘天寿与中国绘画传统;2、潘天寿与民国画坛;3、潘天寿与中国画教育;4、潘天寿与中国画写生;5、潘天寿绘画中的变体创作;6、潘天寿的绘画史论研究;7、潘天寿与20世纪中国画创新;8、潘天寿作品赏与鉴

 

7、课程名称:中国佛教美术   

任课教师: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课程简介:1.佛教美术基本;2.宗教美术形态与传播;3.石刻佛经概貌;4.青州与邺城(北朝造像);5.观音经像(高王经水月观音);6.地藏经像(十王经典图像);7.风格、样式及佛教图像学

 

8、课程名称:现代传播艺术   

任课教师: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传播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专论,以传播学为中心,融合了现象学、人类学、叙事学和形态学等多种方法,把现代传播艺术看作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课程提出传播艺术的样式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传播艺术是本课程所探讨的重点,主讲者从传播艺术的特性、控制、构成、仪式、类型、叙事、形态和接受等几个方面来构筑这门课程。

 

9、课程名称:中国画论专题   

任课教师: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中国画论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结合中国画论演变过程,抓住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深入分析。课程以点带面,线面结合,抓重点,抓核心,使学生对中国画论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绪论部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画论的特点、范围,对中国画论通于哲理、深入技艺、要言少索的特点作分析。先秦画论部分对孔子、老子、庄子等先哲的美学思想展开分析,着重于他们的理论对中国绘画的长久影响。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主要对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等人的理论加以分析,重点介绍、研读《画山水序》《叙画》《古画品录》,并对《画山水序》作逐字逐句的释读。隋唐绘画理论着重研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与题画诗的价值及影响。宋元绘画理论主要对欧阳修、苏东坡文人画论、宋代精审的观物观、赵孟頫引书入画、画贵有古意、倪云林逸气说等理论加以阐释,重点介绍、研读《东坡论画》、黄公望《画山水诀》。明清绘画理论偏重分析明清文人画新思潮,对明清数量众多的画论著述加以点评,于董其昌、恽南田、石涛等人的理论加以分析,重点介绍、研读《画禅室随笔》《南田画跋》《石涛画语录》。    参考书目: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于安澜《画论丛刊》。

 

10、课程名称:东方古典文化专题   

任课教师:朱文信(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中国古人有“与时偕行”之提醒,而当今世界,思想与哲学领域的地方主义式偏狭早被证明是危险的。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学者A.穆尔(Charles A.Moore)就已经指出,哲学只有成为全球性的,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它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缔造美好的世界。本课程主要以东方的古典文化,尤其是以东方的轴心文明如《老子》《易经》《薄伽梵歌》为代表,分析东方的不二论传统对于吾人之精神重建,甚至巩固世界和平之意义。义理层面兼及佛陀、王阳明与尼采。    1、导论:东西方文化要义;2、东方轴心文化的两种形态:印度与中国;3、印度古典文化的三种代表:奥义书、佛陀与薄伽梵歌;4、中国古典文化的三种代表:道家、儒家与楚辞;5、佛教的中国化与宋明理学;6、尼采哲学的东方式解读;7、从《金刚经》到后现代精神;8、中印古典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11、课程名称:法语I   

任课教师:赵鑫(杭州法语联盟教师)、Nicolas PIAPIA(杭州法语联盟教师)

课程简介:零基础法语。要求详见:https://grs.caa.edu.cn/kcxx/201908/34393.html

 

12、课程名称:建筑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措施   

任课教师:Petter Litzlbauer(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客座教授)

课程简介:传统建筑材料学;基本建筑结构概述;木结构建筑基本特征;砌体建筑基本特征;油漆造成的损害和危险来源,褪色的原因;修缮目标/风险;草案和细节的整体性;建筑物理相关知识;根据不同项目提出不同图解、书面及口头解决方案,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示

 

13、课程名称:新疆佛教艺术   

任课教师:赵莉(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员)

课程简介:佛教源于印度,大约于公元前后传入新疆。佛教在新疆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有特色的“西域佛教”。佛教传入中原是以“西域佛教”为中介的。西域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讲新疆各地佛教传入、发展及繁盛概况及佛教艺术概览。   1、于阗佛教艺术;2、疏勒与鄯善佛教艺术;3、龟兹佛教艺术;4、龟兹与焉耆佛教艺术;5、高昌佛教艺术;6、高昌与伊吾佛教艺术;7、海外新疆文物调查及壁画复原。

 

14、课程名称:精雕技术与创意设计   

任课教师:胡惠君(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教授)、沈建(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高级实验师)

课程简介:教学内容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两大部分。

理论模块:1、雕刻材料的特性;2、雕刻设备的操作入门;3、雕刻软件的运用。

实践模块:1、平面拉伸模型的制作与创意设计;2、单面曲面模型的制作与创意设计;3、双面曲面模型的制作与创意设计。

考核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1、设计作品的选题、构思、建模(20%);2、精雕技术的各种方式配合加工方案(20%);3、结合加工技术与材料运用制作出实物及其整体艺术效果(50%);4、课程纪律、操作安全、课后卫生等平时分(10%)。

参考书目:自编讲义《设计材料与数字化加工工艺》作为配套教材。分阶段、分模块制作的多媒体演示课件。历届学生留校优秀作品为示范。

 

15、课程名称:德语I   

任课教师:白伟(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讲师)

课程简介:从零开始学习德语发音、语法、日常用语,并通过语言了解德国国情、大学体制和生活以及德国艺术与文化。

笔试和口试各占50%。要求详见:https://grs.caa.edu.cn/kcxx/201908/34393.html

 

16、课程名称:视觉理论与传播     

任课教师: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讨论视觉传播学,包括传播技术与视觉形态的构成、视觉理论的一般性阐述,以及人类视觉演化史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现象,通过系统传授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信息视觉化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作用。 1.视觉传播:成像技术、知识形态与观看秩序; 2.何为视觉:观看者、被观看者以及观看对象之互动; 3.写实性图像与象征性图案:从偶像到圣像的历史进程; 4.透镜传统与格物致知:两种观看传统及其结果; 5.摄影与绘画的纠缠; 6.视觉的全球化与图像的去魅化。 

 

17、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任课教师:王宏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古代汉语为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以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古代汉语可理解为过去的小学,大致包括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以及阅读古汉语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通过学习此课程,期望达到基本了解把握汉字的起源、流变及甲金文、篆隶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碑别字等;通过学习古音学、今音学等,提高阅读古诗文和写作近体诗词的基本能力;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18、课程名称:历史修辞学   

任课教师:梁超(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历史修辞的展示是人类理解历史的途径,也是观念史得以存在的土壤。对于历史修辞的理解,有助于归纳观念史的基本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对于人类文明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本课是“消极美学”系列课程的第二部分,主要从历史的描述和展示方式着手,来研究观念史学的基本规律。1、文明即展示——历史展示与历史叙述的缔造;2、文明即观看——公众社会的观看与知识权力博弈;3、展示的社会规训意义;4、故事——观念的灌输;5、朦胧——观念的感悟;6、混沌——观念的根植;7、展示与激励;8、展示与炫耀;9、展示与哀忘。

 

19、课程名称:西方文化理论导读(Western Cultural Theory)   

任课教师:Andrew Bamford(英)(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客座教授)

课程简介:The course will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key ideas and arguments of a diverse range of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al theorists and their interventions into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 though not limited to- the environment, geo/bio politics, gender and sexuality, technology, aesthetics/taste, modernity, ideology, and social space.             Each class will consist of a lecture, supplemented with a range of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open class discussion. Using theories from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interventions with their own artistic/design practices and/or academic/intellectual interests.

 

20、课程名称:书画鉴定与美术史   

任课教师:凌利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

课程简介:判优劣、辨真伪、明是非,为从事古书画欣赏与研究的首务。它不仅是建构美术史的基础,更是契合了艺术史的研究需要回归艺术审美这一出发点。本课程以时代为背景,从视觉感观出发,针对画史中若干名家、名作,从存疑到鉴考,介绍如何利用主要依据、辅助依据等针对性鉴定手法,将真相予以揭示。从而加深理解书画鉴定在建构更完整、更丰富的美术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纲目如下——1、导论: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2、宋代美术史研究与鉴定个案;3、元代美术史研究与鉴定个案;4、明代美术史研究与鉴定个案;5、清代美术史研究与鉴定个案。

 

21、课程名称: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   

任课教师:吴杉(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当代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文化的源头是绘画艺术,它从最基本的手绘开始,奠定了人类对审美需求的朴素手段,也建立起一个如何表达所见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从单一的技术手段,逐步扩展到现当代的独立审美功能的创造性手段,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它成为我们个体艺术家的核心创作手段和记录思想的手绘媒介。这门课程是以创作教学为核心,具有多元互动的试验模式,课程的基本属性是继承欧美西方院校的当代艺术教学的学术框架,此外课程也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待亚洲文化、和古典艺术。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的不可预料性的各种文化生态,期待能建立一种规范和有效的学术氛围,提供当下最广泛及本质的艺术咨询与讯息,通过一对一的课程教学互动,激发出每一个同学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独立个性的绘画表现力。希望这门课程,能帮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完善自己的审美认知,并对长远的创作发展,给予最本质的学术框架支持。课程以绘画工作室的课堂教学为核心,穿插幻灯讲座教,并随时安排参观艺术展览,还将不定期聘请欧美访问艺术家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认识国际当代艺术理念。每周将对课程进行总结,两周课程的间隙,安排小型教室作品展示。课程考核,以考勤、课堂教学、作品(作品数量和品质)三部分综合评定。仅限面向实践类艺术学生,油画、版画、壁画,漆画等专业(关键词:当代艺术、绘画、及装置),(谢绝史论专业,管理专业,设计科目)。第一节课须带自己的作品或图册。

 

22、课程名称:研究性学习与书法鉴赏   

任课教师:蔡罕(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以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法来开展中国古代书法鉴赏的学习与研究。课程以老师专题讲授与学生专题研究(文献综述式的小论文)的形式进行。   课程内容:1、文献检索与研究性学习;2、书法之美与书法鉴赏导论;3、文字的发展与书体的演变;4、汉魏以来中国古代书风的发展;5、书法鉴赏的几个维度分析;6、专题研讨:根据学生分组的专题研究进行PPT汇报,5至6人一组,每组发言10分钟左右。

 

23、课程名称:西方艺术史原典研读   

任课教师:杨思梁(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客座教授)、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研读潘诺夫斯基(Panofsky)的著作Idea, A Concept in Art Theory。该书追溯了“理念”这一关键词从柏拉图至十七世纪之间在西方世界的不同定义和使用,从中可了解艺术与观念之间的关联性。本课程将以英文原著为主,辅以中文翻译。要求选修者具有流利的英文和中文阅读能力。

 

24、课程名称:空间和音乐(Spacial and Music)   

任课教师:Claudia Doderer(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客座教授)

课程简介:Cor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music and space point to line to plane;  light and shadow,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relation to sound, rhythm and silence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se questions into one`s working process!Three workshops concerning the design and art of spatial form and three dimensional shape. Starting with tableaux  tables and objects followed by examples of architecture elements and perspectives in motion. Finally develop settings in sequences of light in time, settings in motion!

workshop 1 : Tables and Objects ,workshop 2 : Architecture Elements,workshop 3 : Landscape

Since the two arts of music and space are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light in time, the course content is to study and discover perspectives for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as an interactive matter.

Course Schedule
lecture 1: Still life and movement
lecture 2: Spatial art for contemporary music / examples of collaboration with living composers

Grading and Result
Presentation of visual compositions:

Sequences of light in time in various media, three phases requested.

drawing, painting, spatial models, collage, photographic sequences, video.

构建音乐和空间的核心原则是结合声音、节奏和静音等内容,由线及面,光影和建筑元素。课程将分三个部分,涉及空间形式和三维空间的设计。

1:静态图和物体;2:建筑元素;3:景观

讲座:“静物和运动”、“现代音乐的空间艺术”。需完成绘画、空间模型、拼贴、摄影和影像

 

25、课程名称:建筑文化遗产适应性改造   

任课教师:Klaus Lehnert(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客座教授)

课程简介:了解基础设施、安全及交通设施是维护是城市的必要部分;学习本课程应掌握根据特殊城市建筑的意义分类的基本技能;除此以外,了解技术设备及其维护价值;通过适应性改造解决城市化的问题;根据不同项目提出不同图解、书面及口头解决方案,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示。

 

26、课程名称:动画片制作原理与方法   

任课教师:常虹(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1、理论课程(6课时)内容为动画概论、动画运动原理、优秀作品赏析等。2、软件课程(4课时)内容为动画软件概述和专业2D动画软件TVP学习。3、制作课程(8课时)内容为动画短片的创意和制作。

平时课堂考勤为25%,中期理论测验为25%,最终作品和导演阐述为50%。

参考书目(指教材及扩展阅读材料,实验条件):《动画家生存手册》、《动漫论》、《动画的前期制作》、《中国艺术动画三十年》等。

仅限非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要求学生自备电脑、手绘板。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计算机基础。

 

27、课程名称:中国影像艺术:历史、策展、研究   

任课教师:董冰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课程简介:课程的主旨是从历史(基础文献介绍)、策展(美术馆运营和策展)、研究(核心论文和相关著作) 三个单元部分来探讨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基本研究问题。如题,影像艺术在中文语境中,指代或包括了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 (包括台湾和香港部分)的录像艺术、独立电影、新纪录片、实验电影等多种以动态影像为创作和表现形式的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形式。

 

28、课程名称:佛教哲学导论   

任课教师:吴明(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

课程简介:一、從古印度宗教文化之特質看佛教之出現;二、原始佛教之基本觀念: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三、佛教對世界人生之「說明理論」,般若學之核心觀念:緣起性空;四、由般若學之「共法」,到唯識學之具體的一一法之存有的根源的說明:阿賴耶系統與「境不離識,唯識所變」;五、唯識學從「說明理論」發展為「實踐理論」:「萬法唯識」與「轉識成智」;六、佛教解脫論之超越的形上學說明:佛性論(真常教);七、大乘佛教之兩系,天台宗與華嚴宗:真如心「一心開二門」與即一一法作超越的反省,當體空即法界緣起不二;八、佛教的知行合一:禪宗;九、附:佛教造像藝術源流略例。

 

29、课程名称:交互设计——老龄人群产品设计   

任课教师:Klaus Lehnert(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客座教授)、翁林伟(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讲师)、冯佳(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助教)

课程简介:老龄化问题是当下社会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预备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即将来到的社会显现,设计在其中该承担怎么样的角色是本次工作坊的目的。本工作坊通过让参与工作坊的学生利用arduino智能硬件和配套软件编程,利用相关传感器来设计利于老龄人群的生活辅助器。从而帮助老年人对抗认知能力的自然降低。

 

30、课程名称:印论导读   

任课教师:戴家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 

课程简介:一、中国印章篆刻史概述;二、历代印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三、元明时期的印论;四、清代及民国的印论;五、周应愿《印说》、徐上达《印法参同》导读。

 

31、课程名称:中国文人美感研究   

任课教师: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课程简介:何谓中国文人美感?首先是“古典中国的”,经由长期美的传统而沉淀累积而来的经验内容。其次是“士人特色的”,最大的特色即:其一、以文字为核心的美感传统。其二、非二元式的感知方式,其三、生命修行的态度。其四,生活艺术化的内容。综合此四点,用一个概念来表述,即“感”(易,咸卦),“感”是透过文字传达的审美经验;“感”是非二元式的诗思之能,同时,“感”是修行态度的核心与生活艺术化的标志。“感”分四类,其一为人与神的感通,如感应、感通等。其二为人与自然事物或物与物之间的感触,如感物、感类、感气、感时、感变等。其三为人的身体生理心理情绪的气感、感动,如感怀、感伤、感怒、感恨、感悦等。其四为伦理政治的感化,如感人、感心、感德、感义、感仁等。总之,感物与物感,即是“美感”。本课程即讨论这些以感为中心的中国士人审美体验。导论   一、君子人格、有道气象与中国美感的道德理想境界;二、关联思维、自然哲学、生态智慧与唐诗中魅的世界;三、世界是一幅画:作为文化心灵的山水画;四、“衣”之华夏美学:物的思想;五、“文”:中国抒情技艺的一个秘密;考试方式,平时作业为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最后笔试为百分之七十。

 

32、课程名称:美术馆摄影部与摄影博物馆的建立与运营   

任课教师:高初(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课程简介:这是一门讨论课(seminar)。导师将和同学一起工作,邀请国内外的同行参与进课堂并保持通信,共同探讨“如何在中国的美术馆建立摄影部和摄影博物馆。应该以什么样的学术视野和实务操作,建立摄影馆藏,开展摄影研究,举办摄影展览,增进摄影出版”。本门课程的文献阅读很多,工作强度极大,请同学们谨慎选择并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同时,本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有英语授课和英文文献阅读要求。

    在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也在课堂上要求培养实务工作的能力,期待学员能够有能力参与到展览策划、展项清单、藏品管理、空间设计、展览执行、媒体推广、公共教育、学术研讨、出版与场刊的各项工作中。

参与授课的教师(包含远程授课)也包括:P.B.Boym(原挪威国家美术馆馆长),蔡萌(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晋永权(《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主编),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荣荣(三影堂艺术中心、阿尔勒摄影季创办人),顾伊(多伦多大学),Claire Roberts(墨尔本大学),Christopher Phillips(ICP)等。

与这门课程相关的背景是,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摄影文献(Social Archive of Chinese Photography)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始了围绕着中国摄影史、中国影像史、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并作为国内第一家,也是最有声誉的摄影理论与史论的学术研究所与教学机构,活跃在文献汇集、学术生产和展览实践的最前沿。自2011年起,Photography in China和Photographs: China and World这两个研究计划,不但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史学者和机构,而且打通了艺术家、美术馆界和出版界,每年完成着近十种展览和出版物。通过文献的抢救性的整理、档案的研究、策展实践与教学互动,逐步形成了一套致力于图像档案与知识生产的社会性的工作机制,并搭建起国内与国际、院校与机构、以及美术馆、出版界的通力合作的工作网络和长期计划,摄影文献和图像档案的整理(档案界)、研究(学术界)、展览(美术馆界)、出版(出版界)汇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2019年初,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也成为国内第一家有摄影部的美术馆,并通过定期通讯和年度论坛,和国内外的美术馆及研究机构协同讨论,如何在中国美术馆的语境下构架并推进摄影部的发展。

 

33、课程名称:西方现代美术史六讲   

任课教师:张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此课程为西方现代美术史专题系列讲座,拟分为六讲,包含5个主题,分别为:一、象征、表现与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前卫艺术;二、现代性与立体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三、理性与转换:20-30年代;四、个体与社会(30-40年代);五、现代主义巅峰:新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40-50年代)。

 

34、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   

任课教师: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从艺术-文化心理角度,系统论述艺术(文学兼及美术)的创造、接受与批评诸现象,且将此现象的有机衔接当作微妙乃至幽邃的心灵流程来观照,来返身体认。所以,这门纯知识学课程,在讲授时将被演示为师生互信、互动的艺术暨人生经验的全方位交流,以至任何对艺术经验的深度解读,最终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自我生命的反思性价值叩问中,找到相对应的根柢。正是因为艺术经验的初始发生根子在心,故该课程对文学创造、接受、批评所说的每一原理,几乎皆可在美术身上寻得诗性对称。课程教材是《艺术链》,夏中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新版。

 

35、课程名称: 艺术哲学   

任课教师:孙善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哲学与艺术的合流,或者说哲学与艺术在近来来呈现出来的新的复杂关系引人注目;这一点,也渐已成为专业艺术机构的研究问题。而在中国语境中,“哲学” 是西方之物,“艺术”则无论东西都具有着久远丰富的含义;二者的关系,则并未因“艺术哲学”二语的频繁未加反思的日常连用而日渐清晰。有鉴于此,本课程特别针对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位置与教学状况,意从传统专业的哲学专业角度出发梳理学术史意义上的“哲学史”中的艺术思考,从学院“艺术史”的角度加以回顾,以期形成美院系统以内的思考碰撞,引发同学的关注与反思。课程的最初也是最终目标正在于思考以下问题:除了学院研究意义上的研究,作为当下的艺术史学习者乃至学院艺术从业者实践者,我们如何建设一种与历史处于有力关系中的“艺术哲学”?希望这种可能性及其追问,能为我校各系科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同学贡献一种智性与行动的乐趣与许诺。    课程大纲:一、哲学与思想:从古希腊开始;二、艺术之为观念与实践:中西之间;三、美学作为问题:学院与大众;四、哲学家与艺术:柏拉图之后;五、现象学与艺术:一个学院背景中的个案;六、艺术哲学 是什么,或如何可能?

     该门课程为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全体硕博专业必修课,不必网上选课,直接上课即可。

 

36、课程名称:文化史专题   

任课教师:连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在最终呈现上实际存在一个内部思路,即所有东、西方“经典”材料均主要参照传统文献学,特别是目录学中“四部”(或“五部”,即增加“丛部”)分类法进行组织,以期通过专题化且纲举目张的作用,深化学员触类旁通、自我研讨的能力,并鞭策学员凭此动态适应的门径与规范,在思辨与实证并重的前提下,掌握史料、分析文献,积极精进、戮力创造。以下,即为课程总纲:第1讲  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发凡;第2讲  东方:“经部”举例;第3讲  东方:“史部”举例;第4讲  东方:“子部”举例;第5讲  东方:“集部”、“丛部”举例;第6讲  远邦:典册之类;第7讲  远邦:史籍之类;第8讲  远邦:私家之类;第9讲  远邦:编撰之类;

  基于上述授课内容,现录出数种参考书目,供选修同学借阅、准备,惟可供参考者亦非仅此若干(首列关键书目,已标注符号“※”,其余依中文姓名拼音为序):

A、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

B、[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廉·A·哈维兰等:《人类学》(第14版),周云水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1.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篇、目录篇》(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2.刘新华:《四库全书总目类叙注》,台北,1975年(自印本)。

3.[美]乔治·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鲁旭东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

4.[美]斯蒂芬·米勒、[美]罗伯特·休伯:《圣经的历史:〈圣经〉成书过程及历史影响》,黄剑波、艾菊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5.祝鸿熹、洪湛侯主编:《文史工具书词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该门课程为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全体硕博专业必修课,不必网上选课,直接上课即可

 

37、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   

任课教师: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课程简介:1、思想史的研究方法;2、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3、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4、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5、佛学和中国式佛教;6、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7、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

    编辑: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