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轮研究生公共选修课选课公告
各位同学:
为满足研究生学习需要,本学期增开7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进行第二轮选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安排
2018级在新版研究生系统选课;
2017级及以前年级在校老生:有选修课(旧称人文素养选修、专业素养选修)未达到规定门数的,仍在旧系统选课。
登陆方式:新旧系统均可以从研究生处网站(grs.caa.edu.cn)网页中部的链接“新版研究生系统”和“旧版研究生系统”进入。
二、第二轮公共选修课课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教师 | 2019年上课时间 | 上课地点 | 名额 | 课时 | 备注 |
1 | 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 兰宇冬 | 4月8-11、15-18、22、23日8:30-11:30 | 象山2-305 | 60 | 40 | 仅限外国留学生选修 |
2 | 中国丝绸艺术史 | 袁宣萍 | 已改为5月5、10、17、24、31日8:30-11:30 | 象山2-106 | 50 | 20 | |
3 | 古希腊文学导读 | 朱振宇 | 5月7、10、14、17、21、24、28、31日13:30-16:30 | 南山1B-306 | 40 | 32 | |
4 | 考古美术史研究六讲 | 郑岩 | 5月13-18日8:30-11:30 | 南山1C-505 | 60 | 24 | |
5 | 中国古玉文化 | 张乔 | 5月14、21、28日,6月4、11日13:00-16:00 | 象山2-205 | 40 | 20 | 仅限外国留学生选修 |
6 | 历代书论导读 | 戴家妙 | 5月20、22、24、27、29日,6月3日18:00-21:00 | 南山1C-505 | 50 | 24 | |
7 | 视觉理论与传播 | 杨小彦 | 5月27-29日8:30-11:00、13:30-16:00 | 上午在南山1C-505、下午在南山3-405 | 80 | 18 |
三、相关规定
1.选课开放对象:仅限第一轮选课门数为1门或0门的同学。已选2门及以上的同学,不参与第二轮选课。
2.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和各学期课程均衡,第二轮选课每人限选2门。后续学期课程供给仍将进一步加大,不建议集中到单学期修读。
3.“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中国古代玉文化”两门课,仅限外国留学生选修,中国学生若选,均作退课处理。
4.执行“不少于4门,共计8学分”的规定。学分累计为7.5学分的,在课程审核时统一认定为合格。学分以系统记载为准。
四、开放时段
3月8日(周五)9:00—13:00,逾时关闭,即选即中,先到先得。
上课的时间地点详见研究生处网站(grs.caa.edu.cn)“课程信息”栏,或在选课系统中的每门课的备注栏查看,避免所选课程时间冲突。
五、2018级选课方法
通过个人账号登陆新版研究生系统。
路径:培养→我的课程→课程搜索(页面中部蓝色按钮)→选课。
注意:课程性质须选“公共选修课”,且开课学院须选“研究生处”,本学期公共选修课全部在“研究生处”项下。
六、其他课程修读要求
1.请各培养单位及时通知并适当辅导留学生进行第二轮选课。
2.老生若未完成个别选修要求,须在本学期完成。进入毕业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不再安排拟毕业生选课,届时仍有课程未修读完毕者,按延长学习期处理。
3.新版研究生系统尚在建设过程之中,若有问题,请联系研究生处。课程问题咨询87164859,技术或账号问题咨询87164704。
研究生处
2019年3月7日
课程简介(按开课时间排序 )
1、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Ancient Chinese Poets and Their Works)
任课教师:兰宇冬(中国美术学院思政社科部副教授)
课程简介:仅限外国留学生选修。
本课程以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几位诗人及作品为核心,重点讲述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开创性,并以文学批评史中“知人论世”的方式,结合诗人生平解析其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一讲: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第二讲:陶渊明——醒的醉客
第三讲:谢灵运——游于山水
第四讲:王维 ——寂寞诗佛
第五讲:李白 ——豪迈诗仙
第六讲:杜甫 ——落魄诗圣
第七讲:白居易——诗于人间
第八讲:苏轼 ——天生豪放
第九讲:总结——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形成
2、 课程名称:中国丝绸艺术史
任课教师:袁宣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国丝绸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丝绸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特色,中国人的生活与艺术也与丝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程主要分五讲,每周一讲,从早期的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古代丝绸艺术的成就,展示具体案例,并讨论丝绸纹样背后的文化意义。课程从先秦至近代染织纹样共分5讲。
一、丝绸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二、楚汉文明与丝绸艺术
三、丝绸之路与晋唐丝绸艺术
四、宋元时期的丝绸与艺术
五、明清时期的丝绸与艺术
3、 课程名称:古希腊文学导读
任课教师:朱振宇(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按照古希腊文明史发展的线索、主要围绕雅典民主制兴起、顶峰及衰落,选择重要的文学文本进行导读,所涉及经典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俄瑞斯特斯三部曲、《安提戈涅》、《酒神伴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云》以及柏拉图的《会饮篇》等。课程将引导学生对上述作品的全篇或片段进行细读,理解这些作品与希腊文明、特别是雅典城邦政治的关系,使学生思索“自然与习俗”、“家族与城邦”“友谊与爱欲”等问题在这些作品中的体现及希腊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后世西方文明的影响。
课程安排:
1. 《荷马史诗》中的自然与文明
2. 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希波战争与埃斯库罗斯的悲剧
3.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与《安提戈涅》中的伦理冲突
4. 雅典民主制的危机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5. 雅典帝国的覆灭与修昔底德的历史书写
6. 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与“苏格拉底”问题
7. 柏拉图《会饮篇》I
8. 柏拉图《会饮篇》II
参考书:
王焕生译《伊利亚特》、《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念生全集》卷二——卷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涂松岩译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小枫等译《柏拉图的<会饮>》,华夏出版社
*针对于每一部作品的二手参考文献将于每节课课堂布置。
4、课程名称:考古美术史研究六讲
任课教师: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不仅为美术史写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新材料,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以往美术史的概念、框架、方法和理论,考古学的意义因此不再停留在“证史”“补史”两个方面,而是促动着我们从多个层面重新思考早期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本课程基于讲者多年个案研究的积累,试图与学生一起,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课程主要由六个讲座构成:
1 什么是一座墓葬?(西安西汉壁画墓-西汉马王堆-墓葬的观者)
2 中国早期绘画史的新视野(东汉朱鲔石室-南朝竹林七贤砖画-唐韩休墓)
3反思“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铁袈裟“)
4 器物研究(史前陶鬶-西汉铜管-龙缸与乌盆)
5 时间的重塑(释六舟《百岁图》)
6 刘敦愿先生和考古美术史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环节)
5、课程名称:中国古玉文化(Chinese Ancient Jade and Culture)
任课教师:张乔(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仅限外国留学生选修。
玉石对华夏文明影响悠久,玉文化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先民就开始使用玉石砍斫工具(发现于迄今约万年的辽宁海城小孤山洞穴),新石器时期的阜新兴隆洼文化(迄今8000年)、沈阳新乐文化(迄今7000多年)和辽宁红山文化(迄今约6000年)出土大量透闪石和蛇纹石质地玉器,以及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高度发达的玉文化表明古人逐步认识到玉与石的分离,通过磨制来体现玉的韧性和美质。古代玉石文化几乎涵盖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都离不开玉器。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建立了一定的仪式体系,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古人将玉与人性以及儒家思想相结合,孔子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好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伊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本课程从中国古玉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层面入手,介绍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以期对当下的艺术创作领域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
课程分五讲:一、中国古代玉器造型风格演变
二、玉瑞与玉德
三、古玉的质料沁色分析
四、古玉的鉴赏与收藏家著录
五、古玉纹饰与文学
6、课程名称:历代书论导读
任课教师:戴家妙(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
课程简介:一、《非草书》与字体的演变;
二、《九势》与用笔;
三、《三十六法》与结体;
四、《采古来能书人名》与鉴赏;
五、孙过庭《书谱》;
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参考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7、课程名称:视觉理论与传播
任课教师: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讨论视觉传播学,包括传播技术与视觉形态的构成、视觉理论的一般性阐述,以及人类视觉演化史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现象,通过系统传授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信息视觉化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作用。
具体讲解内容:
1.视觉传播:成像技术、知识形态与观看秩序;
2.何为视觉:观看者、被观看者以及观看对象之互动;
3.写实性图像与象征性图案:从偶像到圣像的历史进程;
4.透镜传统与格物致知:两种观看传统及其结果;
5.摄影与绘画的纠缠;
6.视觉的全球化与图像的去魅化。
编辑:任明